下棋、唱歌、运动……越来越多爸爸妈妈们不惜重金让小宝宝早早参加各式各样培训班。对此,专家们表示,由于爸爸妈妈们缺乏对小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,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“成才标准”去强制孩子学习,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错误做法。
误区一: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
假设爸爸看到小宝宝一个人呆在屋子里,什么都不做,只是呆呆看着远处的天空发呆,这时候,一般都会认为小宝宝是不是出现了问题,或者是在浪费时间。邹小兵认为,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,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,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。他介绍说,学习分为“外显性学习”和“内隐性学习”,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,学习某项技能等,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。他还说,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时,大脑也是在储存、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,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。
误区二:“迷信”智力测试
玲玲快三岁了,在舞蹈、运动、背唐诗、算数等许多方面与一样大小孩子比起来,似乎反应慢一些。爸爸带着玲玲去做I Q 测试。看着很查的测试分数,妈妈难过不已。“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,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,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,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。邹小兵指出,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实际发展,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,很可能因此而抹煞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。
误区三:“慢孩子”就是“笨孩子”
学习一种新本领的速度比其他的宝宝速度都慢,接触了一个不同的环境很久很久不适应之类的,这些行为都常常被爸爸妈妈们和老师想成是“笨孩子”的表现。邹小兵教授介绍说,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,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,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。邹小兵还举例说,“慢孩子”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,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、比较久,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。
总结:三大早教误区埋没孩子天性,比如: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,学习分为“外显性学习”和“内隐性学习”,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,学习某项技能等,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。“慢孩子”就是“笨孩子”等等都是错误的观点。